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从9月30日-10月9日,在《宁波新闻》栏目中连续10天播出了大型系列报道《全景宁波话变迁》,大量运用现代航拍技术,通过“远近结合、今昔对比、视网联动”,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宁波城乡的发展之美和居民的生活之变,为国庆整体宣传营造了浓墨重彩的良好氛围。
(一)在空间上,注重“远近结合”,力求画面效果立体化。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小型遥控飞行器进行空中航拍的技术已日趋成熟,不仅画面效果好,而且安全系数高。在本次特别报道中,为了尽可能地反映宁波各地城乡建设的亮点,我们主动与海曙、江东、江北、余姚等10个县市区委宣传部沟通协商,共同筛选出天一商圈、铁路宁波站、东部新城、慈城新城、南部商务区等30个重点片区,并通过市场机制确定了2个专业航拍团队,按照报道要求对这30个航拍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航拍。
“空中看宁波,地上话变迁”。在每篇报道的结构安排中,首先是在音乐伴奏中,播出半分钟左右的航拍画面;随后通过新闻主播的现场口播,把场景切换到地面。为了体现“变迁”的主题,在地面拍摄中,我们精心选择了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典型场景,比如:海曙区拆迁居民应华庭原来居住的尹江岸新村42幢,现在已变成了通往铁路宁波站候车大厅的高架桥;宁波拖拉机厂的原址,现在已崛起了江北区最繁华的商业综合体--来福士广场;而江东区福明街道松下村的老房子,已经被东部新城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只有一块“松下街”的路牌,还在默默诉说着这片热土的沧海桑田。
(二)在时间上,注重“今昔对比”,力求叙事效果立体化。
要让电视观众感受到“变迁”,除了大气的航拍画面和典型的拍摄场景,还要有故事,有对比,有细节,这就需要具体的人物来现身说法。于是,在我们的采访对象中,有旧城拆迁的居民,有土地征用的农民,有入驻新城的白领,有在余姚中国塑料城打拼20年的企业家,有亲历奉化县江改造的社区居委会主任,有依靠象山影视城发家致富的“农家乐”店主——尽管身份不同,口音各异,但他们都是“变迁”的见证人;他们的讲述,都因为真实而动人。
更为精彩的是,不少见证人都带来了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比如,原海曙区房管处处长王广华在天一广场地块拆迁之前,曾特意登上天之海大厦的楼顶,为这片宁波最大的老街区拍下一张大全景,这次为配合我们的报道,他带上这张老照片,再次登上当年拍照的楼顶,在同一个方位对比每个细节的变化。还有碶闸街拆迁居民徐建平16年前在工人文化宫餐厅的结婚照,慈城镇后洋村村民冯仲富在旧村拆迁前拍下的老房子照片,江东区新城社区“村史陈列室”中保存的东部新城五个拆迁村的老照片--这些时代光影的记录,让“变迁”更加直观和生动。
除了过去和现在,报道中还大量采访了地方政府领导、建设项目负责人,通过规划图,详细描绘所在区域的未来发展前景,从而构建起“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轴线,提振观众对于宁波发展的信心。
(三)在媒体上,注重“视网联动”,力求传播效果立体化。
为了营造整体宣传声势,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精心制作了《全景宁波话变迁》宣传片,从九月中旬就开始在频道各时段滚动播出,为系列报道的播出进行“预热”。9月30日,系列报道在《宁波新闻》栏目正式开播后,又同时在《看看看》和《宁波新闻》栏目每天推出航拍画面+音乐的《鸟瞰新宁波》风光短片,在十余天之内形成了多点开花、全面覆盖的播出频次,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目光,提高航拍视频的利用率。
此外,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要和年轻受众的习惯,我们还与“宁波广电网”合作,在节目开播前就开设了专题网页,对《全景宁波话变迁》的总体框架、特点和拍摄进程进行图文并茂的介绍;在节目播出后,又在网上推出同步直播和分篇点击收看,并吸引网友参与互动,形成了电视、网络联动的良好态势,有效提升了节目在广大市民中的知晓度、关注度和美誉度,拓展了主题报道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