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圆满完成“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 跨洋特别报道

55.jpg
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者

66.jpg
诺贝尔生理学奖与医学奖新闻发布会现场

22.jpg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礼堂现场,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表演讲

77.jpg
屠呦呦教授与其女婿毛磊

88.jpg
在现场观众的请求下,先后在台上演出的中国和瑞典艺术家,一起临时创作了一曲中西合璧的《友谊地久天长》

11.jpg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裘群珠把刚刚完成的金银彩绣作品,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转交给我们的宁波老乡屠呦呦教授

44.jpg
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准备拍摄中

33.jpg
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刘昊正在进行新闻口播

  85岁高龄的宁波人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宁波人民的骄傲,“中国第一人”、“宁波元素”,国人期待见证她站在斯德哥尔摩领奖的那一刻,这些因素促成了宁波广电集团这次重拳出击的跨洋新闻报道行动,从12月6日到12月11日近一周时间,宁波广电集团携手宁波市文广新局联合发起,共同策划、精心实施、重兵出击,派出骨干记者远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展开跨洋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行动,依托《宁波新闻》、《看看看》两大主栏目及微博、微信、宁波广电网、点看宁波APP等新媒体,多媒体融合立体传播,浓墨重彩地推出“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特别报道,见证历史、记录盛况。
  前方报道组记者不辞舟车劳顿,顶着时差困扰,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不分昼夜,克服预料之中和意想之外的重重困难,尽一切可能采访到了令人期待的所有内容,共完成特别报道13条,电话连线4次,第一手的新闻图片近百张,并捕捉到了许多独家、鲜活、令人有些意外的额外精彩内容。后方编辑阵营反应迅速、策划精当、编排合理、更新及时,共完成电视报道发稿41篇,上送后被浙江卫视、全国城市台联盟、CPTN中国公共电视新闻网、《今日头条》等众多境内外媒体视频网站转载录用,宁波广电网推出《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特别报道》专栏、专题,累计发生点击率逾 434600人(次)左右,整个项目组在新媒体平台推出#直击诺贝尔奖· 屠呦呦#微博话题,微博一周内的阅读量超过57万人次,大量独家的原创文章得到重点推荐。前后六天时间,循序渐进,特别报道逐步把屠呦呦领奖宣传逐步推向高潮,形成良好的宣传合力,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这是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成立以来的首次跨洋采访行动,开创了多项第一,真正做到了重大新闻事件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发布,真正实现了新媒体首发、传统媒体跟进、全媒体互动的立体传播效果,是“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报道的一次成功尝试和重要练兵,向外展示宁波新闻媒体开放、融合的新形象。
    一、跨洋出击,对接国际视野,抢占全球六分之一的内场报道机会。
  2015年12月10日是宁波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正式领奖的日子,对这场颁奖盛典,全球媒体关注,对宁波新闻媒体来说,一次独一无二的国际新闻事件,同时也是宣传宁波、展示宁波对外开放良好形象的重要宣传契机。宁波广电集团编委会迅速达成共识,携手宁波市文广新局联合发起跨洋重大新闻报道行动,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派出两位精干记者蔡志飞、刘昊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配备最新的高清摄像机、5D3相机、移动非编工作站等设备,兼顾照片和视频图像报道,全程记录屠呦呦领奖这一令人自豪的历史时刻。
  此次派出的两位记者,蔡志飞是从事多年外宣工作的骨干记者,独立策划能力强,业务功底扎实,采编经验丰富;刘昊也是工作多年、采编播全能的调查型记者,更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在读博士生,英语口语能力强,有一定的涉外交往经历。从领受任务一刻起,他们就接轨国际采访习惯,第一时间对接诺贝尔新闻中心,登陆其官网注册登记申请证件。通过官网,记者了解到,今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直播由瑞典国家电视台提供公共信号,颁奖前全球只有6家电视台获批依次进入会场内场拍摄,每家电视媒体拍摄时间为10分钟。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作为屠呦呦家乡电视媒体代表,第一时间向诺贝尔奖组委会提出申请,当翻译证件、资料一来一去全部提交到位之后没几分钟,组委会将将关闭申请通道,此时离颁奖典礼正式开始还有将近一个月时间。于是我们惊险、幸运地成为全球电视媒体的六分之一代表,进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场拍摄、直击和感受颁奖现场气氛,也是国内获批的唯一一家电视媒体,和我们一起抢到宝贵名额的其他五家电视媒体分别是4家日本国家电视台和1家瑞典国家电视台。
  事后,全球二三十家电视媒体只能在距离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还几百米远的外场拍摄、出口播,当央视记者等国内媒体同行看到从内场出来的我们,一问是宁波当地电视媒体,除了向我们提出间接采访要求外,还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这次采访经历也给我们启示,参与国际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不能“等靠要”,接轨国际通行的新闻中心和注册制度,提前预判,主动出击,抢抓新闻资源非常重要。
  二、前后方联动,快速传播,记录诺奖骄傲,传递宁波声音。
  以项目化方式运作重大新闻行动是以往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的优良传统,在确定要开展“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跨洋采访行动后,在宁波广电集团领导的直接指挥下,多媒体新闻中心迅速启动项目化运作方式,成立由多媒体新闻中心主任、副主任、各栏目部门主任、广电网编辑部主任和各部门精干力量组成的项目组。11月下旬,项目组就举行专题策划会,推出特别报道宣传片,建立了“直击诺贝尔奖”微信群,借助新媒体社交平台,实现了项目组成员间零距离联系、沟通。
  12月6日至12月11日特别报道高峰期间,项目组还实现24小时值班制度,每日举行策划会,商量当天报道重点、安排各成员任务,确保最新的独家消息在新媒体首发,独家视频和报道在第二天的常规新闻节目中展现。可以说,项目化运作可以说是此次“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跨洋采访行动获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整个采访期间,前方报道组分工协作,蔡志飞负责拍视频以及整体架构,刘昊负责拍照片和完成现场口播以及采访。时效是新闻第一要义,两人在采访间隙抢抓新闻时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场地条件和移动网络资源,第一时间将照片回传国内制作新媒体快讯,同时录制电话连线内容,然后当地时间不管多晚,制作完视频新闻连夜传回国内,克服两地时差带来的影响,确保宁波观众每天都能看到最新鲜的诺贝尔颁奖报道。为此,在瑞典将近一周时间,两人常常每天只睡4个小时左右。由于两人出色的表现,随着报道的逐渐推进,多媒体新闻中心的前线报道组还额外承担宁波电视、广播、新媒体、省级媒体甚至国家级媒体的新闻信息搜集任务,使得诺奖前线报道成为了一条横跨时区、全天候的新闻线。
  在这过程中,两人还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采访到了很多独家、鲜活的报道素材,如抓住参加诺奖获奖者演讲会的时机,主动上前采访到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Goran K. Hansson以及有医学诺奖之称的盖尔德纳基金会主席John Driks等高规格的嘉宾,从国际专家评委、国际媒体的角度采访外部对屠老的印象和评价,并且意外地得到了国际顶级医学家对中医药的高度评价和期许;在宁波艺术家与瑞典艺术家“中西文化”对接交流过程中,充分展现宁波元素,捕捉到了国外音乐家和宁波民乐演奏家的惺惺相惜的场面;在接受日本媒体和央视欧洲记者站的采访过程中,充分展现宁波开放、融合、与国际接轨的对外形象,抒发同为亚洲人因为诺奖获得者增多而增强的民族自豪感。在瑞期间,同行的宁波演艺集团艺术家们和前方报道组相互支持,为他们提供了大量帮助。七天时间,前方报道组通过精诚合作,发回13篇电视新闻报道,和宁波电台,浙江之声、浙江教科频道新闻进行4次电话连线,传回数不胜数的新媒体照片视频素材,以及接受MBS日本每日放送新闻株式会社两次专访,以及中央电视台欧洲站的采访,出色、圆满地完成了多媒体新闻中心成立后的首次跨洋采访任务,完成了宁波电视史上对外报道的突破,促成了宁波城市名片的传播。
  后方编辑大本营,加班加点,精心“加工”前方记者辛勤采访来的素材,力求最大化发挥传播效果,在所有现场见闻第一时间上网、及时播发前方特别报道记者所发稿件的同时,《宁波新闻》、《看看看》、外联参与报道团队还精心策划,积极组织配套稿件,汇聚热点,前后六天时间内,循序渐进,将“直击诺贝尔奖· 屠呦呦”特别报道逐步推向高潮。尤其在12月10日屠呦呦领奖当天及12月11日领奖后第二天,《宁波新闻》及《看看看》都推出组合报道,浓墨重彩报道这一荣耀时刻及家乡人们的自豪之情。如12月10日《看看看》当天就播出了二大版块共8条组合报道,除了前方特别报道组发回的探访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会场的现场报道外,《看看看》还策划推出了《新闻连连看:百年诺贝尔》、《直击诺贝尔奖· 屠呦呦:家乡人民深感自豪》、《新闻连连看:抗疟特效药青蒿素问世 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直击诺贝尔·屠呦呦:老物件展现屠呦呦人生轨迹》、《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宁波女儿站上世界之巅》、《直击诺贝尔奖· 屠呦呦:老同学眼中的屠呦呦》、《直击诺贝尔奖· 屠呦呦:母校师生为屠呦呦喝彩》等组合报道,把宁波、国内、瑞典等地视线都汇聚在一起,让整个新闻事件呈现全面、立体、互动的传播架势。
  六天内,《宁波新闻》共推出《直击诺贝尔奖· 屠呦呦》报道16条,《看看看》共播出《直击诺贝尔奖· 屠呦呦》报道22条。
    三、多元融合发布、全媒体互动,开创新闻传播新格局。
  由于宁波与瑞典有7小时时差,在当地下午及晚上发生的有关诺贝尔奖活动,已不能在当天的《宁波新闻》、《看看看》栏目中播出,因此项目组打破原来台网相互分离,各自为战的流程,探索扁平化、开放式、全融合的多媒体新闻运作管理体,真正实现重大新闻事件的“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融合发布”。前方特别报道组在采访新闻时,先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发回新闻图片,后方的广电网、各栏目微博、微信公众号、点看宁波APP等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第二天晚上《宁波新闻》、《看看看》两大主栏目播出特别报道组发回的现场报道,广电网再将《宁波新闻》、《看看看》播出的有关“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视频剪辑上网,真正实现了新媒体首发、传统媒体跟进、全媒体互动的立体传播格局。
  6天特别报道期间,“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特别报道项目组在新浪微博推出#直击诺贝尔奖· 屠呦呦#微博话题,一周内网友的活跃度非常高,目前这一话题的阅读量超过57万人次。
  宁波广电网也双首页同步推出《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特别报道》专栏、专题,并打破常规编排,在PC端和《点看宁波》APP首页头条、轮转图、宁波版块重要位置等增加屠呦呦相关报道比例,同步更新《宁波新闻》、《看看看》的相关报道视频。其中新闻专题《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特别报道》设六大板块,分别为视频直击、最新报道、现场热图、2015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介绍、屠呦呦获奖经历、屠呦呦与宁波,设计美观大方,突出原创内容。12月5日至11日期间,宁波广电网共计刊发相关新闻120条,其中原创33条,累计发生点击率逾 434600人(次)左右。据观察和比较,由宁波广电网刊发的多条视频新闻是全国媒体中速度最快的,特别是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当天的网络视频直播和微博直播,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在“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特别报道期间,多媒体新闻中心外联部门努力向上级台发稿,形成了良好的宣传合力,做到了良性的栏目联动和内外宣联动,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一周内前方记者发回的“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特别报道被浙江卫视采用3条;另外“直击诺贝尔奖·屠呦呦”特别报道上传到中国城市新闻网络交换平台及CPTN中国公共电视新闻网合作平台上后,其他城市台的下载量及点击量也非常高。
  此外,宁波广电网利用CUTV和CNTV的平台优势,将特别报道相关视频资料上传共享,并在战略合作网站《今日头条》及时进行推送。据不完全统计,在以上平台共计上传发布了屠呦呦相关文章24篇,其中10篇原创文章得到重点推荐,累计总阅读量逾25万。
    在前方报道组顺利回国以后,多媒体新闻中心又迅速组织对前方特派记者和宁波演艺集团艺术家的人物专访,播出《直击诺贝尔:宁波文化走向世界大舞台》、《直击屠呦呦领取诺贝尔过程》、《直击诺贝尔:万里外的回响 咫尺间的感动》等稿件,讲述台前幕后还鲜为人知的故事,为整个特别报道圆满收官。

浙ICP备12005551号-4 宁波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