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视角看世界--从一篇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电视消息说起

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要闻部  闫 全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个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一小段,而能够反映这个时代,或者说能够成为明天历史的,必将是那些具有时代典型特征,刻有时代烙印的新闻事件,记录、反映好这些事件或者新闻事实,是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避开常规思维,调换一个角度,或许可以让新闻事件附有更多的内涵、更多的价值,承载更多的历史记忆,获得2017年度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一等奖的作品“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 杭州G20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就是通过角度的转换,记录了当年度举世瞩目杭州G20峰会,以G20与企业、中国制造2025关联的独特视角,进行新闻展示。

 换一个视角,回赋予事件本身的一种时代的烙印,也会让事件呈现出更多的价值,电视消息作品“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 杭州G20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就是将新闻事件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报道呈现。

小笔头里有大文章

  为何关注一个小笔头?看似小小笔头,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何以引发大国总理的关切?这里面大有文章。

  2011年,在国家科技部的组织下,贝发集团牵头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计划——“笔头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课题和“圆珠笔墨水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中油墨水课题。这一计划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制约中国制笔行业向高端发展的三大难题:不锈钢笔头、高端油墨工艺和装备。

 当年,记者在采访这一题材时,充满了好奇,制造出一支小小的高端圆珠笔何以如此之难?走进这家企业后,记者得知企业所用的高端制笔材料以及油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这对年产380多亿支笔的中国制造,无疑是一个悲剧,横扫雾霾,给中国制造在制笔领域一个晴朗的天空,贝发开始牵头太钢集团、中科院沈阳研究所以及国内数家制笔企业联合攻关。攻克在制笔领域精密装备和精细化工方面的多项难题,成就了中国制造在这一细分领域的自豪。此间,蕴含的创新力量以及工匠精神,正是这个时代急需回归的精神品质。为了充分反映好这种精神,记者多次与研发人员沟通,其中的一个细节给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研发油墨的配比,要在20多种化工原料中,找到合适的配比,难度可想而知,材料的变化可以计算,但每种成分的使用量,完全要靠人工的摸索和实践,契而不舍,历经数十年,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才获得最佳的油墨配比,解决了圆珠笔书写不畅和漏油这一制造难题。看似小小的笔头,里面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制造力和创造力,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一个小小的笔头,里面蕴含着很多中国制造的无奈,贝发制笔虽称“中国笔王”,但是在没有研发出笔头和油墨之前,装备受制于人、材料受制于人,自然所生产的圆珠笔不仅在利润上处处受限,“出口美国的圆珠笔市场上卖1.99美元,贝发只有0.1元人民币的利润,千元销售贝发能得到的,就是几块钱”。更为痛心的是因为技术的限制,使产品迈入中高端停滞不前。贝发自主研发“中国好笔”的成功是产业协同创新的成功,也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很好范例。用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的话说:制造一支笔的难度,不亚于制造一架大飞机。同样一支笔头的无奈,也映射出了中国制造曾经的无奈与困惑。

 总理之问,看似关注一支小小的圆珠笔,实则是点破中国制造所需的一种精神和力量,这或许是小笔头里的一篇大文章。而此作品,正是通过一点看中国制造2025所需要的匠心和创新力。

小笔头遇见大舞台

 “小笔头”成就的中国制造,彰显出的中国力量,需要在一个合适的舞台呈现,而就在此时,G20峰会来到中国,这是一个外交大舞台,同样也是一个经济大舞台。

 杭州G20峰会,世界瞩目,这也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主场外交,在这次盛会上,有许多中国元素亮相,或文化,或制造。而贝发在这一刻,呈现给杭州G20峰会的就是由贝发自主研发生产的高端圆珠笔,此后被称为“中国好笔”,成为这次峰会的元首用笔,在这一舞台上能够亮相,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实力和文化自信,从外观上的中国陶瓷文化和杭州西湖元素的巧妙融合,到核心技术笔头与油墨的相得益彰,贝发的“小笔头”在这一刻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引发全球关注。

 宁波电视台作为副省级城市台,在这场中国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中,无疑是不能缺席的,抓宁波元素,变换视角反映大事件,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主栏目《宁波新闻》,在这次报道中,充分挖掘宁波元素,贝发是栏目关注的重点之一,因为保密关系,会议期间很多信息无法纰漏。在反映宁波元素时,很多新闻作品大多仅仅停留在现象上,很难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新闻价值。杭州G20峰会结束的第二天,贝发就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G20峰会上的元首用笔,正式命名为“中国好笔”推向市场。借力杭州G20这一世界大舞台,“中国好笔”贝发造,很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小笔头的故事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媒体,此刻,大家关注的还是现象级的杭州G20贝发元素。

  市场会认可吗?尽管在大舞台上亮相,但距离市场认可,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在报道完当天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后,记者对这一中国制造进行密切跟踪,了解市场反应,寻求最佳的报道时机,宁波广电集团以及下属的新闻综合频道,组织专门的报道团队,经过多次策划和实地采访,多角度挖掘其间的新闻价值。

小笔头彰显大制造

 小往往让人很难与大相关联,不似航天飞天际,蛟龙入海显国威。然而,一支小小的圆柱笔头,却是中国制造向创造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制造2025进程中的一个痕迹。这或许是大国总理“中国什么时候能造出和国外一样的好笔?”之问的原因。

 小小笔头中的紧密装备、精心化工,曾经卡住了中国圆柱笔迈向中高端的脖子,作为“中国笔王”的贝发,对此有着切腹之痛。作品“ 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 杭州G20元首笔撬动高端市”,立足杭州G20峰会效应,以贝发“中国好笔”不到三个月突破15万只为新闻点,在新闻中融入重大历史事件,彰显中国制造的创造力。“从不到一元钱一支的圆珠笔到600多元一支”,贝发经过数十年努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突破,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升,从一支笔只赚“几厘钱”到“几百元”,甚至超过一个空调的“利润”,这里面所蕴含的创新力量不言而喻。作品以巧妙的结构,以“中国好笔”热销这一“小事情”为线,串起“总理之问”“杭州G20峰会效应”等“大事情”,展现中国制造新路径,起到了“一滴水里看世界”的功效。

 贝发的历程,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历程,“中国制造”曾经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因为技术壁垒导致产品无法向中高端迈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因为创新力不足导致竞争力弱化。该作品通过一家企业的嬗变,唱响了创新这一时代主题,通过一点看中国制造的创新路径,振兴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永无止境。

小笔头为时代留痕

 杭州G20峰会,注定要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而记录这段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新闻表达,在这一刻,各显神通。怎么样表达更有内涵,更富有时代印记?该作品独辟蹊径,将着力点放在了G20效应和中国制造2025的结合点上。

 之所以如此,其一就G20本身来说,地方台难以接触到核心内容,这是地方所短,没有优质的新闻资源,要做出优质的新闻,几乎是不可能,加之海内外媒体大咖云集,该报道的事件,该有的新闻呈现,可以说已经尽其所能,但地方台有地方台的优势,那就是接地气,接生动的实践。其二就是众多媒体所关注的点,大多停留在杭州G20峰会本身的事件上,这就给地方台在记录这一事件中留下了空挡,“效应”让峰会G20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其三就是中国制造2025、振兴实体经济是这个时代的一大主流,杭州G20峰会也正是在这一主流下,提出了振兴经济的中国方案,“小笔头”在此刻富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作品“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 杭州G20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正是以别样的角度,赋予杭州G20峰会这一历史事件特殊的新闻价值,为G20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彰显了现代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时代内涵,也显示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历史进程,以新闻的视角为“中国制造2025”鼓与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记录这个时代,需要把好时代的脉动,善于在火热的实践中,发现时代的浪潮,把住时代的主题,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在记录中推动进步,在记录中探寻时代前行的脚步。